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我在未来等你》:当36岁遇见17岁的自己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

 成长值: 33970

灰铜v1_05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3 2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ooldaddy 于 2017-11-23 20:40 编辑


《我在未来等你》 刘同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如果有一天,突然醒来,发现自己回到了高中时代,父母师长依然年轻,朋友和你依然充满激情,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你会对那时的自己说些什么?这正是刘同酝酿十余年的全新作品《我在未来等你》的内容:当36岁的你遇到了17岁的自己。他用了小说的手法写了有趣的故事:既是一个回到过去的故事,也是一本指向未来的希望之书,三个“自己”编织出的真诚对话。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孙珺

酝酿十几年,创作三百多个日夜

当36岁的你遇见17岁的自己,你会说什么?你会不会偶尔产生那种“如果能回到那一年就好了”的念头?你会不会觉得回到那一年,以当下的见识和心态,很多事都能被改变?

36岁的大学老师郝回归就是这样的,人生不尽如人意,一眼看得到终点。他很想回到自己的17岁,回到那个阳光而天真的时代,重新来过。一次偶然,他真的回去了。

只不过,他并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

他依然36岁。他成了高三实习班主任。班级里,他遇见了17岁的自己——一塌糊涂的刘大志。郝回归知道刘大志的未来,也知道他的幸与不幸。他想改变他。然而,当36岁的世故遇见17岁的热血,一切远没有这么简单……

这就是36岁的刘同想说的。熟悉刘同的人都知道,他从未停止书写,他的内心一直在成长。他一直在与自我对话。他从少年时就坚持写日记,在30岁的年纪,看十年来的自己,自然觉得幼稚、矫情。不过,若因此而选择不看不理,那便只是不愿承认,只是逃避。他一直做着假设:如果自己真的遇见了曾经的刘同,“我”会说什么,“他”又是否会听?如果“我”可以陪着“他”一起度过一段时光,“他”会不会变得更好一些?这个故事,酝酿了十几年,创作了三百多个日夜,终于成了型:《我在未来等你》。

三个“自己”的诚意对话

刘同生活在湖南郴州,郴州不大,“那时我的成绩不好,朋友也不够多,唯一有兴趣的事就是听歌,在歌里面能听到别人的心情,通过MV看到外面的世界,很向往。音乐给我了我很大的力量。大学毕业时,我的出租房里有将近3000张专辑、卡带和CD。”

大学毕业后,刘同参加并通过教师考试,获得了教师资格。但最终,他选择加入光线传媒,从新人做到副总裁,一干十四年。于是,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刘同。

因为这个选择,他也错过了另一版的人生:做一个教书先生。书中的郝回归正是一位老师,刘大志的老师。他们相处的那一年,是1998年,刘大志17岁。

刘同对这个故事的重视超过以往的作品。这种重视并不仅止于自我情感的专注投入和对创作激情的保持,更渗透在图书编辑的每个环节。

这是刘同对自我的三重剖析,是三个“自己”(郝回归、刘大志、刘同)的诚意对话,这个故事里,没有刻意的隐藏,也不会过度感伤,有的只是少年人的热血,成年人的反思,对未来的希望。

对话刘同

怀揣遗憾,才会对生命与情感更尊重

广州日报:《谁的青春不迷茫》写了你从20岁到30岁之间的事,这次你却没有再写36岁的“当下”,而是跳回到迷茫之前,回到17岁,同时你也放弃了最为擅长的散文,转而用小说来表达,为什么要这样做?

刘同:《谁的青春不迷茫》是我20岁到30岁的日记节选,当时看到以前写的那些日记,觉得幼稚、无聊、碎碎念、矫情做作。我当时就跟出版社老师说,有些写得不好的能不能去掉,她说:“你可以去掉,但不代表以前的你不是这样的。”那句话对我的震撼特别大——对哦,以前我就是这样的。我现在不愿意承认,只是因为现在可能变得更成熟了。如果我能把这种长大后的心情都写在以前的每篇日记后面,会怎样?

调整了一个心态,再去看之前的日记,觉得以前的自己幼稚也可爱,单纯也莽撞,对未来充满希望。《谁的青春不迷茫》出版了,这种多年后自己与从前自己对话的方式,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与感慨。那时我就在想,如果我面前真的坐着十年前的自己,我会说什么呢?而他又会听吗?我陪着他,他的成长会不会更好一些?所以从那时起,我心里就一直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成年后的自己因为某种机缘回到了过去,和自己面对面相处了一年。

小说难写,是指结构。但如果感情丰富的话,感情就是一种结构,能带着作者,带着读者,带着人物一直活下去,可能这就是“真实”的力量。

广州日报:这本书里其实有三个主人公:刘大志、郝回归和刘同,大志、回归在台前,刘同藏在幕后。这种角度和方式的不同,带来了什么样新的收获呢?

刘同:其实在我人生变化最大的一段时期,就是在日记上自己和自己聊天,可以看到自己很多不一样的想法,通过文字的沉淀,慢慢得到一个相对固定的结论。之前是两个自己对话,这次是三个自己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越来越了解自己的想法,写着写着,一会儿会偏向17岁的自己,一会儿又偏向36岁的自己,然后感慨“原来自己依然还是很容易看不到全面的东西呢”。

广州日报:这本书里写了很多曾经的遗憾,你怎样看待遗憾?

刘同:遗憾在没有被想起来之前,都是遗忘。想起来的,才叫遗憾。所以我觉得遗憾是件挺美好的事,它能让一个人变得更珍惜未来,怀揣遗憾,才会对生命与情感更尊重吧。

广州日报:如果用几句话来形容一下你从17岁到现在这将近二十年的变化,你会怎样说?

刘同:凡事都不怎么怕丢脸,凡事都采取乐观的态度,凡事做好最坏的打算,凡事一旦不如想象就敢清零。

广州日报:如果要现在的你对未来的自己说一句话,你会选择和哪个年龄对话?会说些什么?

刘同:我大概会选择对42岁的自己说吧,因为那时我觉得我肯定状态特别好,也优秀,哈哈哈。我想对他说:“喂,42岁的刘同,不要以为你现在感觉特别好,如果不是我现在每天去跑步运动,你早就胖成鬼了。还有,如果不是我现在每天加班,努力工作,你也不会有那么好的生活。所以请你保持这种状态,不要成为败家子,我希望我们的80岁能过得很不错。”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5-4 18:44 , Processed in 0.747839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