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这完美的一天》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绿铜v3_05绿银v3_05绿金v3_01紫铜v1_05紫银v1_0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7-21 12: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完美的一天》 【美】艾拉·莱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年4月

  我们所熟悉的“反乌托邦三部曲”是扎米亚京的《我们》、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1984》,其实这只是我们囿于中文出版的眼界,“反乌托邦”小说经典其实是有四部,这第四部便是艾拉·莱文的《这完美的一天》。悬疑、科幻、推理、恐怖等元素使《这完美的一天》比另外那三部“反乌托邦”经典小说更具文学性。

  多年前我读《怎么办?》曾为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处理“共产共妻”问题上的纠结捏了一把汗。这位社会主义的空想家在财产问题上为我们编订了一爿细致入微的光明前景,在性问题上却搁浅于语焉不详的草图。这大抵是19世纪悲天悯人的俄国知识分子万难绕开的“知性与道德”陷阱,却为二十世纪的作家们轻松逾越。美国作家艾拉·莱文的小说《这完美的一天》中的“统一电脑”仅用一枚针剂便一劳永逸地抽离了其中的道德论题,不得不说,科学技术确系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其中,便包括打造无所不用其极的“乌托邦”。

  “乌托邦”之不受当代人欢迎,自是因其对人类社会模式的一元化建构抹杀了人的自然属性与个体差异,使得多元的、以民主与自由为标识的社会无以存身。不过,揆诸个中情节,出版于1970年的《这完美的一天》虽有意识形态上对苏联的影射,但放在2010年代,我们读之却别有一番况味:掉在水中全员施救而无人作壁上观,扶助被撞倒的老人不至沦为撞人之人,好心搭载他人不至遭遇钓鱼执法,伤了病了不至看病贵看病难或被迫开胸验肺,没有官二代和富二代,也没有贪污腐败和买官鬻爵,成员从摇篮到坟墓皆由“统一电脑”一手包办,大家彼此互助,恪尽职守,乐善好施……固然,这一切全靠洗脑进行,较之书中的“自由之岛”,这名唤“大家庭”的极权组织还尚存一点名叫“魏”的创业之主早年的理想色彩:“没有战争,没有贫穷,世界大同,人人安居乐业。”

  这再次证明“乌托邦”并非全无吸引力,其有自身存在的理由与渊源。而从整个作品架构来看,“自由之岛”与前者的对应并置,才使《这完美的一天》如此完美,盖因作者不写“自由”之于“极权”的优势,反而在在罗列其负面。这“自由之岛”是主人公奇普热烈追求的所在,但它奇怪地没有一点“自由”的气象,“天堂”更是无从谈起。奇普初来乍到便为损人利己的歹徒劫个精光,除此之外,该岛仿佛是“大家庭”换汤不换药的翻版:“统一饼”换成面包,个人姓名改由“移民局”起,对“统一电脑”的崇拜转为对“自由之旗”的崇拜,用于麻痹身心的“治疗”换成自甘堕落的酗酒,领导人语录和演讲变成充斥电视的肥皂剧和各种品牌与消毒剂广告……而社会等级俨然以一种高低贵贱方式维持,在这个金字塔顶上,尚有一个“将军”操纵全局。

 这一切均以“自由”之名进行,我们很容易便能发现,这二选一甚至实际上无甚可选的“自由”早已替代了真正的自由。然而奇普却高高兴兴地生活其间,只因他不需动辄“扫描”和“治疗”,或唯有通过“申请”才能得到许可和配给,但他却看不到此种体制对自由的种种掣肘在以别种名目进行,比如他所挣的那点工资只够糊口而无从应付旅行开支,其本质与“申请”被拒无甚区别,但他反倒不以为意。当然,奇普唯一的不满在其对击败“统一电脑”兴味阙如。事实上,“自由之岛”早成偏于一隅的苟安之地,其要旨只在维持现有内部运行,而治下的人民尚要为谋生奔忙,他们很满足于这相对有限的自由,从经济与精神层面皆无拓宽自由的内在动力。

  而反过来,“大家庭”同样无意歼灭这近在咫尺的“自由之岛”。我们从后文得知,该岛乃是“统一电脑”用于那些犯上作乱的“坏人们自觉自愿地把自己清除掉”的“隔离病房”,在关押同时又令他们保持自由的幻觉。并且“统一电脑”进一步将之作为“野生动物保护区”,通过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方式,遴选具有管理才干的人。按“魏”的说法,“勇于开拓进取、富有远见卓识、关注公众事物”乃为管理者应有品质,而经过洗脑的人如同行尸走肉,“自由之岛”上的人则大多“卑劣、愚蠢、好斗、自私自利,又胆小怕事”,两者都不足担起管理大任,唯独由“自由之岛”上经过艰难险阻一路打拼到“大家庭”中的成员,才有资格挑起重担。

  自由由极权豢养经营,极权从自由获得养料以延续命脉,两者虽为名义上的死敌,却彼此依存而互为表里,不能不说这其中蕴含的巨大悖谬了。就此而言,《这完美的一天》既如《1984》、《美妙的新世界》等“反乌托邦”经典那样揭穿一元化理想模式的假面,也有迥异于后者且对其鞭辟入里的反拨。它不仅以前瞻式的眼光质疑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有关自由主义的一些陈词滥调(比如,已有有识见的学者指出,代议制民主并非真民主,只是因种种事由比如刻下极权主义的存在而获得法理上的支撑),更在于提出自由与极权并非泾渭分明的物事,两者之间因共同利益而生的亲密合作可能要远远大过表面上的敌对。

  因之,奇普固然是向“统一电脑”发起进攻的大无畏英雄,然而从本质讲,他与自命“救世主”的“魏”及其同伙并无两样,他们都兼具一种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公心,一种对权力隐而不发的热切觊觎,以及堪比马基雅维里主义的不择手段。奇普虽拒绝接受“魏”要他做接班人的提议,然而在内心他不是自承有过动心?自由与极权只在一念之间,光是这一“念”便足够让人胆寒。

  艾拉·莱文足具畅销小说家的资质,他是波兰斯基那部惊世骇俗的电影《失婴记》的原作者,这就不难解释他何以能把这样一个严肃题材写得如此顺滑好读。藉由悬疑、科幻、推理、恐怖等类型文学元素,《这完美的一天》为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4-27 06:30 , Processed in 0.753211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