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摄影美图] 那么古的小龙窝,让思绪铺满乡愁

[复制链接]

绿铜v3_05绿银v3_05绿金v3_01紫铜v1_05紫银v1_0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0 13: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乡愁,是什么?
是冬日里村头那棵老槐树?
秋季里满山坡的红柿子?
酷夏里柳树上青青的大胖虫?
还是春暖花开时午后的小日头?
眯着眼站在村口,
瞬间,
淡淡的黄土,
凉凉的石头,
石碾子旁的黑狗,
就那么让思绪铺满了乡愁......

很多年生活在都市里,钢筋水泥,灯火霓虹,尤其到了冬季,灰蒙蒙的天空,偶尔有风吹过。于是周末的逃离便是唯一的消遣。偶尔一次,随友人去看民俗,车疾驰时,呼得看到一个写着“小龙窝”的石牌,便留了心,时刻惦记。

终于还是按耐不住,于是便有了此次充满乡愁的小龙窝之行。从石家庄走青银高速一个半小时,便到达井陉小龙窝村。下了车,走近它,初识这个满是石头的小村,惊奇惊喜惊异满了心头。

车停路边,沿着石头铺就的路,一路向前,古风古韵古朴的气息铺面而来。石头垒成的房子,忽高忽低,错落有致。忽然,远远地,似乎听到唱戏声,抑扬顿挫,在冬日的寂静里,煞是好听。于是听着声音寻去,一长溜的晒柿子就这样红彤彤的映入眼帘。让我瞬间想起小时候疯跑在曾经客居的地方,满山的柿子,满山的想念。

走进这古院落,才发现这里的建筑是二层的,二层以储藏粮食、杂物为主,而一层住人。整个院内空间比较狭小,但是,却与院的连接得很紧凑,鸡犬相闻。房屋前墙建造材料以青石为主,两侧及后面则以砖木居多。热情的主人停了唱腔,迎了出来。便问了主人,原来村里有不少这种结构,而且能建这样的二层民居,在当时家庭都是比较富裕的。

老百姓总是淳朴热情的,迎出来的大妈盛情邀约进屋暖和暖和。走进房间,一进门,一眼便看到一个炉子,长长的烟筒连着外面,热热的炉子上烤着几个不大的红薯。大妈热情的招呼我这个突然闯入者,来,吃块红薯,可热乎呢!

那一刻,突然有点儿想哭,还记得小时候,妈妈常常守着炉火,给我拿土豆削成小人埋在炉灰里慢慢焐热...现在父母渐老,我们也渐老,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时时守护他们身边,瞬间忧伤环绕心间,淡淡的忧伤渐渐漫过了手中的红薯香。

转过神来,谢了大妈,走出房间,这才看见院子里晒满胡萝卜干,白萝卜干,白菜干...红红绿绿煞是好看,大概这也是种晒秋,为了漫漫的长冬做的准备吧。于是便和大妈唠起家常。

期间很自然的问起村子的历史,老人侃侃道来。小龙窝村原叫龙窝铺和龙窝村,据传始建于隋朝,公元600年左右。公元618年,江都兵变隋炀帝被杀后,炀二公主和三公主沿秦皇古驿道东逃,曾在龙窝寺之“百站”停留百日,终因当地鸡鸣犬吠不宁而离去。二皇姑到雪花山,三皇姑居苍岩山修成正果。

小龙窝村隶属于井陉天长镇,其建筑带有明显的山西民居特色,且整体保存较好,2008年被评为第二批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村子存在了一千多年,古迹很多,其中之一便是古庙,仅有一百多户人家的村庄,除龙窝寺外,村内和山上曾有古庙十余座。其中观音庙、三官庙、双龙桥和戏楼都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重修。而樊氏宗祠配有的戏楼也是明朝的建筑,清朝时扩建,于近年补修。这是祖上留给后人仅有的村庙。

现在年轻人大都到外地打工,村里便剩了老人和孩子。很多老宅子已经不住人,但是它们依旧存留着,村里准备开发旅游增加收入。

村子还有很多古迹,虽然因战乱及历史原因,有些古迹被毁坏,但仍留下了不能磨灭的印迹:20余株千年古柏已经绝迹,五棵唐槐还有两株幸存;几百年前的古碑,部分摩崖石刻的拓片,古老的石臼、石碾、石磨、碌碡……

大妈还特意说在村后的山上,有一处古遗迹“韩信假粮台”。相传,公元前204年,汉将韩信出奇兵于井陉,背水一战大破赵军。当时,韩信在山头筑起粮台一座,高两丈有余,形如粮垛。韩信以芦席掩盖,周围插旗并设卫兵巡查走动,以此迷惑来敌。古龙窝村恰在此粮台之山脚。因祖上辈辈流传“此粮台不能擅动,夏有黄蜂,冬有土蝎,若动其土木,必遭大祸”,这座古迹才能保留至今。

于是告别大妈,打算绕过村落去后山看看。可是,越走越慢,整个村子弥漫的原始的古韵,让人久久回味。这里的建筑朴素自然,一条条山径古道,蜿蜒起伏,幽深静谧,扑朔迷离,令初来乍到者辨不清方向,比如我就像进了迷宫,绕来绕去,怎么也找不到去后山的路,呵呵,罢了,既来之则安之,仔细看看这座小村也不错。

因为村子的布局顺山就势,所以村里的街巷长短不一,曲曲折折,据说是根据地形自然布置,并兼顾街巷与宅院的排水。而且房子形式多样,有石楼群、瓦房楼,有简陋的窑洞,也有阔气的露明柱外插桴、将军石柱、瓦当等装饰的窑洞。有不占寸土建在顽石之上的四合院,还有完全建在窑顶上的四合院等等。

光我看的有名字的院落就有十几座,品字院,田字院,袖珍院等等,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尚武院,因祖先尚武而得名,院内砖雕细腻大方,门洞、门柱、券脸、龙口精雕细琢,浑厚大方;礓镲顶大院全部建于陡坡之上,分东西两院对称,因登二十五级礓镲方入大门而得名,整个布局依据八卦而建,巧用地形,分三层建造,是山区农村建筑不可多得的珍品。

也不知道怎么绕的,不知不觉就绕到一片田地前,满地的棉花花儿,白生生的咧着嘴,预示着新年的好兆头。走近它们,忽然想起小时候,也曾在棉花地里乱溜达,那时候不知听说说的,小的棉花籽能吃,于是就满世界的找吃的,哈哈,想起来还真可爱。

路上遇到背着秸秆的老人,问了路,一路向北。回头看,依山而建的石头村朦朦胧胧的沉在雾霭里,时不时有红彤彤的柿子树招摇着满树的果实,而我,孤单的路上自己一个人的走路声,踏,踏,踏,踏...心里满是思念的味道。

淡淡的黄土,凉凉的石头,远去的小龙窝,让人充满了乡愁!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8 20:46 , Processed in 1.170851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