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电驴] 《寻觅意义:王德峰人文讲座·随笔》扫描版[PDF]

[复制链接]

管理员 - 管理勋章

 成长值: 46410

灰铜v1_02绿金v1_01灰金v1_04绿银v1_01紫铜v1_03绿铜v3_01绿银v3_02紫银v1_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5 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瀵昏鎰忎箟锛氱帇寰峰嘲浜烘枃璁插骇路闅忕瑪].鐜嬪痉宄拌憲.鎵弿鐗�.pdf (14.83 MB)
中文名: 寻觅意义:王德峰人文讲座·随笔
作者: 王德峰
图书分类: 散文随笔
资源格式: PDF
版本: 扫描版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书号: 9787806858189
发行时间: 2007年08月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简介:
[url=http://i-7.vcimg.com/trim/0db5817548282c1d216b5022a8dd4ffa57199/00.JPG][/url]

内容介绍:

  《寻觅意义》用简单的格式,将人生的真谛剪裁为一篇篇精美隽永的故事性散文,教导我们踏实地在日常生活中寻觅意义,使得数千万颗迷惘的现代心灵都为之震颤。好的书是一个合格的恋人,是值的我们崇拜的,我们与之交心,向之倾诉,同之争吵。

  《寻觅意义》全书充满了令人难忘的小故事和实用的忠告。作者把特有的豁达睿智融入笔端,在书中展现出·片稳定、清净、广大、深刻的圆满生活品质。这是·本让你细细品味、值得—辈子不断重读的好书。

书摘:

  前不久,我收到一位同学给我发来的Email,他告诉我,他们曾发起了这样一个讨论:西方古典音乐和当代流行音乐这二者,哪一个更适合于当代的大学生?他们先用简单的举手示意的方式作调查,结果,百分之八十的同学主张当代流行音乐。发邮件给我的同学是主张西方古典音乐的,希望我能支持一下他的立场。我的观点是非常明确的:西方古典音乐更适合于大学生。反对这个观点的主要根据,是说西方古典音乐太复杂了,听起来太累了,与当代年轻人的心性相去太远。当代青年更需要直接地、自然地抒发情感,而在这一点上,当代流行音乐是更加合适的,它能让我们轻松地获得心灵上的慰藉。这些理由当然能够成立,但我仍然要说,这样的理由与大学生没什么关系。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个人如果想要得到最好的东西,总是需要付出努力的。西方古典音乐与当代流行音乐之间一定有艺术价值上的差别。古典音乐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西方近代历史上的伟大的音乐家们把人生的各种境界,苦难与幸福,都真切地保存在作品中了。进入这样的音乐境界,怎能不付出努力呢?

  我坚定地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当证明自己配得上最好的东西。自然,流行音乐有时候确实能让你在三分钟内就听得如痴如醉,但三个月之后,你是会把它遗忘的。流行歌曲总是如流星般划过音乐的天空。它们固然层出不穷,但也同样纷纷扬扬地坠落,甚至还来不及谢幕!

  至于西方古典音乐中的作品,就绝不是这样的。聆听这样的作品,需要耐心,才能慢慢地进入其中。当然,你没有必要硬逼着自己端坐在那里,你只要播放它就可以了。你每天听一些段落,突然有一次,在某一个段落中,你就被感动了。你需要的只是这样一个“突破口”。这是我的经验。例如,当我最初聆听勃拉姆斯的《第四交响曲》时,我确实觉得它很枯涩,有时候觉得不知其所云,但我并未自愧不如,并没有认为自己配不上这部传世之作。慢慢地我就开始能听懂几句了,而后就是大段、大段地听懂。所谓“听懂”,指的是被它所打动,感到它是如此地美,而这种美的感受,与流行音乐所给予我们的感受,迥然不同。这是一个博大的世界的开启,而这博大的世界却也同时就在我们自己的心灵深处。作品的整体就此出现了,它的每一个乐句都充满了丰富的意味,其丰富的内容难以言表,所谓“百感交集”,正指此状!从此,这部作品就成了我们的一位知心朋友,他独具风采、胸襟宽广,而又情趣丰富、深沉有致。在我们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他将始终能够同我们对话、交流,给我们的心灵以最深切的抚慰。

  艺术在当代的使命人类的出路在哪里?
  他将首先在哪个领域中重建精神家园?
   ——在艺术中。

  最后,我想要说的是,艺术在当代人类状况中必将承担起一个重大的使命,那就是,重建真理。如果说真理在今天已经流失在科学主义的态度中,流失在工具理性和相对主义的价值观中,那么,人类的出路在哪里?他将首先在哪个领域中重建精神家园?我的看法是:在艺术中。
……

作者介绍:

王德峰,男,1956年10月生,江苏泰县人。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当代艺术哲学。曾发表《哲学导论》《艺术哲学》《世界十大思想家》《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等著作及哲学论文三十余篇。被誉为复旦“哲学王子”。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21 02:37 , Processed in 1.055889 second(s), 4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