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别把段子不当历史——评论 《漏网之鱼》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灰铜v1_02绿金v3_01绿银v3_02绿铜v3_01紫铜v2_01紫银v1_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 08: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小的时候,买过一本《笑话大全》。我妈觉得买这种书很古怪,但当时我的想法是,我要是把世界上的笑话一次性笑完,就遍览人间趣事,洞悉世间奇闻,变成伟大的智者——既然所有的笑话都是我看过的,我就再也不用花时间去杂志上找笑话看了。

很多年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每年都会有人写新笑话出来。再过了很多年,我又意识到,原来已经有的笑话我也读不完。怎么说,至少南北朝,刘义庆在纂《世说新语》的时候,段子就已经满天飞遍地走了。后来各种段子又被各朝古人写了一千多年,还出现了以黄段子闻名于网络的《笑林广记》这样的奇书,所以我的结局肯定是陷进段子的汪洋大海,不得脱身。

这整件事可能是摧毁我早期价值观的事件之一。不过我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主动诵读名人名言,体会其中的哲理,然后慢慢从阴霾中走了出来。

怕什么段子无穷,读一个有一个的欢喜。——胡说·胡适
我说这么多,其实要表达的是,人要多读一些段子。(划掉)把历史写成段子,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情。金满楼先生的这本新书《漏网之鱼》,大概也就是最新的一本“历史上的段子”。

这本书全名很长,叫做《漏网之鱼:1840—1949 中国小历史》。书里不管是序言还是后记都并没有解释标题里的“漏网之鱼”是什么,我猜编辑大大的意思应该是说,书里的这些小故事、小段子都在历史恢弘的主流事件之外,因此成了历史的“漏网之鱼”。不过窃以为,哪怕是漏网之鱼,也是从晚清民国的洪流中漏下来的鱼,身上自然也带着晚清和民国的味道。

什么是晚清和民国的味道?比如说,我们知道历史的主流是“腐败的清政府”,从这本书里的段子可以看到,清朝末年统治机构的制度性腐败:道光想吃片儿汤,内务府就请拨经费六万两盖一间厨房,而不听从道光到前门外某饭馆“去买即可”的愿望,道光不允,于是连片儿汤都吃不成;咸丰让内务府修门,内务府报账五千两,非得等到咸丰帝勃然大怒,内务府才慌忙说报错了,说原本是五十两。

比如说,我们知道历史的主流是“武昌起义”,从这本书里的段子可以看到,湖广总督张之洞向军机大臣王文韶夸耀湖北废科举,办新学之事(不料王文韶拿出了证明学生们在散播革命思想的《湖北学生界》,张之洞默然无语);武昌首义之后,有人对张之洞挞伐,说他兴学练兵,设厂制造,才培养出了推翻大清的新军,属于是逆天而为,天理不容(问号脸)。

这些漏网之鱼还能在历史的主流之外,填补上许多丢失的细节。比如历史的主流说了,搞君主立宪的改革不能救中国,那为什么呢?其实章太炎说了,满清非我族类,管他能变法不能变法,能救民不能救民,都要革命;汪精卫也说了,立宪变革失败,那就证明了清政府的欺骗性,如果成功,更不能忍,我们还要受满人的统治。所以戊戌变法不能成功,其实还是个民族问题。

《漏网之鱼》就如同历史上任何一本段子集一样,作者将收集到的同类段子汇集在一起,冠以两字的主题,总计十六部,从机运、革故谈到经世、宦游,再到品人、哲思,慢慢地就将那近一百年的社会拼凑起来了。

这么看来,严肃起来的话,我会说,其实没有什么段子仅仅只是单纯的“段子”。所有的段子都影射着当时的社会风气,生活状态,这本《漏网之鱼》也不例外。《世说新语》成为了历代学者们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绝佳素材,也就是这个道理。别看今天段子手们的文字总是只能活跃三两天,一两百年后的社会学者们拿着这些段子分析我们此时的社会生态也未尝不可能嘛!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12 03:16 , Processed in 1.200432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