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娱乐综合] 《水形物语》隐藏歌舞世界 好莱坞歌舞片演变考

[复制链接]

 成长值: 35000

灰铜v1_05绿金v1_01绿铜v3_05灰金v1_05紫铜v1_05绿银v3_05绿金v3_01紫铜v2_01紫银v1_0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0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63年,美国冷战时期,各方戒备森严。(文章来源为“看电影杂志”APP)

世界阴森恐怖,哑女艾丽莎却依旧天然纯真。因为她活在歌舞片萦绕的美好世界里。



▲她和老画家一起有滋有味地欣赏秀兰·邓波儿的踢踏舞


▲在两栖人面前跳出内心欢腾的舞步


▲甚至想象自己像歌舞片的女主角一样,和爱人浪漫共舞

[水形物语]是一部美妙的童话,它有着歌舞片的节奏,也有着1930年代歌舞世界的乌托邦想象。

一场乌托邦的梦

歌舞片,顾名思义,有音乐,并随着音乐起舞的人们的故事。

它的雏形从何而来?

大概和西方的歌剧传统分不开,比如曾风靡欧洲的奥地利轻歌剧和美国轻歌舞剧。

轻歌剧大体指的是小型歌剧,这些作品题材通俗轻松、内容多抒情。

早年的电影,处处都有舞台艺术的影子。

轻歌剧也是如此,突破戏院的束缚,被电影人借鉴来娱乐大众。

加之上世纪二十年代同期录音的发展,歌舞片的观念慢慢形成。


▲1927年,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手]诞生

一名犹太拉比的儿子,想要成为百老汇明星的故事。

碍于技术限制,88分钟的片子仅几句对白、一些唱段为有声。


▲不过音乐题材的舞台故事,已经有了基本歌舞片的模样

1929年,百分之百的有声歌舞片[百老汇旋律]出现,为1930年代的歌舞片定了型,也迎来了歌舞片的黄金期。


▲当时海报上标榜的宣传语:百分之百对话、百分之百唱歌、百分之百舞蹈

故事很简单,两姐妹从地方到纽约闯天下,一同爱上歌舞团经理艾迪。

台下浪漫纠缠的爱情故事搭配台上的轻歌妙舞,故事的结局往往演出成功,爱情也美满。

电影史学家们把此类歌舞片,叫做“后台歌舞片”:

它建立了一个关于爱情和梦想的乌托邦,这里歌颂都市、赞美舞台、爱情的烦恼和生活的失意都是暂时。

男人,总能找到、爱上并赢得理想中的完美女人;dream girl常常美梦成真。

当时的舞台能有多美?

看看导演巴斯比·伯克利的镜头吧。


▲他常从摄影棚顶端俯拍大全景场面,叫“伯克利顶拍”,有万花筒的效果([1935年淘金女郎])

极致运用女性的身体美,也是著名的“胯部镜头”。

当时的歌舞技艺有多精湛?

瞧瞧金吉·罗杰斯和弗雷德·阿斯泰尔这对绝配搭档吧。


▲两人演出搭档了十部作品,一对可人儿

罗杰斯可爱风情,阿斯泰尔头戴高礼帽、身着燕尾服,做派典雅。


▲[水形物语],艾莉莎幻想中与两栖人共舞的片段正源自两人的[海上恋舞](1935年)

还有艾莉莎和老画家爱看的踢踏舞。


▲画面内容来自于秀兰·邓波儿主演的[小上校](1935年)

1930年代,经济危机下萧条的美国,歌舞片给现实无助的美国人情感上以慰藉;

正如这些影片也温暖了1960年代,冷战时期,孤独哑女艾丽莎的心。

青年和现实,是特点

到了1940年代,歌舞片的经典搭档换成了“孩子”朱迪·加兰和米基·鲁尼。


▲“青春+歌舞”,稚嫩的偶像([百老汇的小鬼])

还出现了一批以娱乐圈为背景的“明星传记”歌舞片,[莉莲·拉塞尔]、[榴火红]和[桃丽姐妹]等。

1950年代,米高梅公司抱着“为艺术而艺术”的目的,请了导演文森特·明奈利坐镇。

明奈利被称作是“橱窗设计师”,因为片子常有华丽炫目的色彩、服装和装饰而闻名。

影片多以欧洲为背景,人物常为艺术家或作家。

这时的歌舞片已不单单集中于舞台的幕后故事,现实中每个普通人都能随时随地跳起来、唱起来。


▲明奈利与大明星吉恩·凯利合作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1951年)

除了阿斯泰尔以外,吉恩·凯利是1950年代最著名的歌舞片男明星。

两人风格完全不同,阿斯泰尔机智诙谐、冷静自若;凯利总在毛躁地张扬阳刚气息。

同时他还是个不可多得的编导人才,导演了[雨中曲](1952年)。


▲凯利在街灯下的舞蹈与歌唱,是影史经典

即便出现了影史经典,却也抵挡不住歌舞片整体衰落的颓势。

各大制片厂拿百老汇的经典剧目前来救急,[俄克拉荷马]、[国王与我]以及从英国引进的[窈窕淑女]等。

好莱坞还在尝试其他策略,瞄准青年观众,找来十分能歌善舞但并不善表演的猫王来压场。


▲猫王出演了[监狱摇滚]

到了1960年代,嬉皮士反传统潮流被融进了歌舞片里,现实因素成了重要考量。


▲[西区故事],探讨了种族主义、青少年犯罪和青涩之爱

这部影片最先创造出真实可信的世界,也是最早的悲剧性结尾歌舞片之一。

这种现实主义色彩还被带进了1970年代,迪斯科歌舞片出现。


▲约翰·特拉沃尔塔因为[周末夜狂热]和[油脂]成了大众偶像

鲍勃·福斯导演的[歌厅]和[爵士春秋],是走向衰落前的最后辉煌。

只是这时的歌舞,都是片段化的,难以得到完整的呈现。

1980年代之后,歌舞片真正走向衰落。

重返乌托邦?

80、90年代,歌舞片这种类型变得相当沉寂。

2000年后,有一个小高峰。


▲对歌舞片痴迷不已的澳大利亚人巴兹·鲁赫曼拍了[红磨坊]


▲还有翻拍自百老汇经典的[芝加哥]

再然后,又是长时间的低谷。

直到2012年,致敬好莱坞往昔时光的[艺术家]拿了奥斯卡最佳影片。

再到后来的[爱乐之城],以及今年的[水形物语]。


渐渐回过神来后就会发现,歌舞片的时代其实早已远去了。

这些片子是复古风潮的一部分。

他们把自己年少时对歌舞片的迷恋放置进现有的电影表达中,一个满是迷恋的乌托邦。

再次回到[水形物语]。

1960年代的美国社会,种族隔离、性别歧视十分严重。

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把黑暗的现实拍成了一部童话。

童话里的女孩艾丽莎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托罗用歌舞的幻想,为无声的她建造了一座堡垒。

这座堡垒也是属于每一位观众的,在奇幻的童话中暂时解决掉生活的阴暗。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9 14:53 , Processed in 1.348162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