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版主勋章 - 版主勋章

 成长值: 21380

宝血灵晶结丹成就紫铜v3_04紫铜v2_03灰铜v3_01紫金v1_04紫银v1_02绿金v3_05紫铜v1_05灰金v1_05蓝铜v1_05蓝银v1_05绿金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灰铜v1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0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少年维特之烦恼《少年维特之烦恼》
  作者:(德)歌德
  成书时间:1774 年
  类别:长篇小说
  版本推荐:杨武能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歌德(1749~1832)是德国长期以来享有世界声誉的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和同时代的另一位大诗人席勒被后人称为19世纪德国文坛的双璧。
  《少年维特之烦恼》作为歌德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为我们诉说了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它曾经深深震撼了歌德同时代年轻人的心灵,他们不但模仿作品主人公“维特”的言谈举止以及衣着服饰,甚至于同样因失恋而步“维特”的后尘,轻易就结束了自己青春的生命。为此,歌德不得不在本书再版时的扉页上题诗说:
  “请看,他出穴的精灵在向你耳语,
  做个堂堂的男子汉,不要步我后尘。”
  这部以歌德亲身经历为素材,在短短的四周之内就创作出来的书信体小说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人们也许会问,自杀从来就被看作是一种令人发指的行为,为什么维特自杀能引起那么多青年读者的辩护、同情呢?
  这正是歌德超出一般作家的地方。他敏锐地把握住了当时青年人特有的多愁善感和悲观厌世心理,并将其浓缩在主人公维特的身上,使他成为一个时代的典型形象。歌德以他非凡的见解和勇气,在当时死寂的德国文坛挑起了轩然大波。1774 年此书出版后,立即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各种评论纷至沓来。
  歌德也因此而名声大噪,成为德国文学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
  《少年维特之烦恼》很快就风靡欧洲。据说,当年横扫欧洲大陆的拿破仑皇帝也曾对此书青眼有加,即便是烽火连天的征战也不忘将其带在身边,以便随时阅读。1808 年,拿破仑率大军攻破魏玛公国之后,亲下谕旨召见了歌德,并跟歌德大谈特谈他本人对《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意见。无形之中,这本小书的地位又被抬高了许多。时至今日,《少年维特之烦恼》仍吸引着世界各国众多的青年读者。小说中主人公那绵绵无尽的情思、激烈的内心冲突、亦苦亦甜的恋爱感受以及诗情画意般的自然景色描绘,经常使他们沉湎于其中。
  歌德刚去世以后,德国哲学家谢林就说,歌德的死是德国文学甚至整个德国遭受的“最令人痛苦的损失”。人们把歌德当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没有了歌德,他们就会感到孤独和虚弱。几十年后,大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对歌德仍倍加推崇,他断言:“歌德的文学属于比‘民族文学’更高的那一类文学。”诚如他所言,歌德的作品,不论是早期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还是临去世以前完稿的《浮士德》,都超越了时代和国度的限制。歌德在作品中全力投入了他对人类情感和心灵本性的真切关怀——人活在世上,就应该像维特那样敢爱、敢恨;人又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所爱而活着,他还要像浮士德博士那样,为追求自己的灵魂完整而活着。这种关怀不但使歌德的作品获得了持久的艺术魅力,而且也使歌德本人当之无愧地跻身于世界文学巨人之列。
  内容梗概
  1771 年春天,刚刚经历了一场爱情波折的少年维特离开家乡,到一处僻静的地方隐居,他写信给朋友威廉,描绘当地风光,在那儿他逐渐忘却了早先郁闷不乐的生活。他找到了一间怡人的小茅屋,四周环绕着可爱的花园。
  他感到在这块宁静的地方,他将能独自愉快地度过余生。
  过了几天,他又写到,他的灵魂在乡村田野的环境中复苏了。他不需要与书本为伍,不需要有老朋友陪伴,因为他来到了一个新天地,徜徉于大自然中间,心旷神怡,甚至都不想作画了。他提到附近一个名叫瓦尔海姆的小村子,在那儿的一家乡村小旅店里,他能够品尝到美味的咖啡。他还经常静坐在两株大菩提树下,阅读古希腊大诗人荷马的作品。他给威廉写了很多信,字里行间透露出那种陶醉于自然美景和淳朴生活的怡然自得之情。
  他给威廉的信突然中断了。隔了一阵子,他又写信告诉友人的女儿说,他遇到了一位天使。在一次乡村舞会上,他结识了少女夏绿蒂。她是当地法官先生的女儿,住在离瓦尔海姆不远的猎庄里。夏绿蒂长得非常漂亮迷人,虽然她已经订婚了,可维特却对她一见钟情,不能自主。他丝毫不理会别人的告诫,在舞会里,他一再邀请夏绿蒂跳舞,想尽办法吸引她的注意力。他们谈起了她的未婚夫阿尔伯特,结果刚才还飘飘欲仙的维特变得心烦意乱起来,差点弄散了跳舞的队列。这时一阵暴风雨迫使舞会中断了。女主人邀请客人们到一间有百叶窗和窗幔的屋子里,在夏绿蒂的组织下,大伙玩起了数数游戏。暴风雨过后,维特终于忍不住背着别人亲吻了夏绿蒂的纤纤玉手。
  舞会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清晨,客人散尽,维特迎着东升的旭日护送夏绿蒂回家。
  从此以后,维特成了夏绿蒂家里的常客。他用绿蒂来作为对她的昵称。
  当绿蒂进城去陪护一位生病的夫人时,维特甚至把自己也当成了需要绿蒂照顾的病人。一天,他陪伴她去拜访一位老牧师。他感到绿蒂年轻的容颜,也同样给这位老人带来了新的活力。
  维特是无法忍受同绿蒂的短暂的分别的。所以不论绿蒂去照顾病友,还是出外散步,他都陪伴在侧。当他们到附近郊游时,即便是绿蒂不经意的一瞥,也足以使维特头晕心跳,想入非非;每当她的手指无意间触到了他的手,他俩的脚在桌底下碰到一起,他就会感到血液在血管里奔流,如醉如狂。他在信中向朋友坦言,他几乎把画画给荒废了,因为他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对绿蒂的爱恋之中。
  过了一段时间,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回来了。维特对阿尔伯特拥有绿蒂十分嫉妒,他的意志因沮丧而显得消沉。好友威廉写信给维特,劝他要么争取得到绿蒂,要么根本放弃这无望的爱情。维特动摇不定,他既没办法从有风度涵养的阿尔伯特手中夺回绿蒂,又不甘心轻易放弃对绿蒂的追随。一天,他同阿尔伯特在人的生死问题上争论起来,维特感到要想得到他人的理解是多么的困难。
  维特心中的郁结始终无法排遣,忧伤苦闷的情绪与日俱增。惟有在睡梦中,他才能奢望拥有绿蒂。可是梦醒时分,又陷入了令他绝望的黑暗。最后他不得不下决心离开瓦尔海姆,离开绿蒂和阿尔伯特。他的好心的朋友帮他在一位公使那里找了一份差使。在与绿蒂和阿尔伯特共度的最后几个小时中,维特假装若无其事,并未让他们知道他即将离开,因为他觉得自己无法忍受向绿蒂告别的那一刻。
  就这样,繁忙的公务使维特暂时忘记了心中的痛楚。但是随着时光消逝,他渐渐讨厌那位既古板又挑剔的公使了,对于繁冗琐碎的公事也完全丧失了兴趣。一天,他在一位很器重他的伯爵的府上吃饭,正巧那天是当地显贵在伯爵家聚会的日子,像维特这样的小人物是不容插足的。可他忘记了这一点,竟和一位平时熟识的小姐攀谈起来,结果遭众人横议,最后很不体面地被赶了出来。维特忍受不了满城的流言蜚语,就毅然向公使辞职了。
  维特辞职以后,一位侯爵很乐意跟他结交,于是就邀请他到自己的猎庄做客。维特本打算借侯爵的关系入伍,侯爵知道后,劝他打消这个不切实际的念头。这样,维特在侯爵家里也呆得不自在了。他终于给自己找了一个借口,决定重返瓦尔海姆,回到心上人绿蒂身边。
  绿蒂和阿尔伯特已经结婚了,他们仍把维特当成老朋友来接待。绿蒂时不时流露出从前的天真活泼和温柔多情,然而这一切却加倍刺痛了维特的心。愤懑与忧郁积在他心底里,深深扎下了根。他不再是从前那个生气勃勃、聪敏机灵的维特了,相反变成了一个整天愁眉苦脸的病人。他的举止言谈也变得更加任性而古怪。不久,瓦尔海姆发生了一起杀人案,一个青年长工因为爱房东寡妇发了狂,竟然把房东寡妇后雇的长工杀死了。维特怀着极大的同情心替他向法官求情,企图挽救他的命运,但最终失败了。自此,维特陷入了更深的痛苦和郁闷当中。他开始对人生感到厌倦了,甚至萌生了辞世的念头。而绿蒂听从了阿尔伯特的提议,对维特直言,为了她的安宁,不希望维特今后常去看她。维特一气之下,终于和阿尔伯特闹僵了。他在给绿蒂的信中写到,当他无法承受住内心的痛苦时,他将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
  圣诞的前夜,趁阿尔伯特不在家时,维特贸然闯进了绿蒂的房间。绿蒂对维特的异常举动大吃一惊。她请他朗诵几首苏格兰古歌者莪相的诗。维特读着读着不能自己,禁不住一头扑在绿蒂脚下,紧紧地拥抱她。绿蒂挣脱逃进了隔壁房间,把门锁起来。维特站在门外,恳求同她最后说一句道别的话。
  次日,维特派一个仆人向阿尔伯特借手枪,借口临时有事外出旅行,以备防身之用。绿蒂虽然有所预感,但她不敢向阿尔伯特吐露实情。就在当晚,维特举枪自杀了。第二天清晨仆人发现时,他已经奄奄一息。到了中午,维特终于含恨而终。绿蒂闻知维特的死讯,当场昏到在地。阿尔伯特关心她的安危,来不及去参加维特的葬礼。没有一个教士来送葬,维特就这样凄凉地告别了人世。
  精彩篇章推荐
  这部书信体小说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编是1771 年5 月4 日到9 月10日维特写给朋友威廉的信。其中比较精彩的日记段落有:
  1.“六月十六日”写维特初见绿蒂,对她一见钟情。并且此段用细致的笔法,叙述了维特与绿蒂在舞会中尽情玩乐的场景。(第14~22 页)2.“七月十六日”维特在信中表达了他与绿蒂在一起时如醉如痴的感受。在他心中,绿蒂是一个圣洁的、不容人动邪念的天使。(第36 页)3.“八月十二日”维特与阿尔伯特就生死问题发生了争论。这场争论突出了阿尔伯特的理智和维特的偏激,两人因性格差异无法沟通。(第43~49 页)
  4.“九月十日”维特准备不告而别。他和阿尔伯特、绿蒂三人在月光下散步,绿蒂讲起了自己的母亲。气氛非常感人,连阿尔伯特都被她打动了。(第56~59 页)
  第二编是维特1771 年10 月20 日到次年12 月6 日的信。精彩段落有:
  5.“三月十五日”、“三月十六日”维特因冒犯了在伯爵家聚会的显贵而被迫辞职。日记里以辛辣的笔调嘲讽当地显贵故作清高的丑态,并表达了维特的愤世疾俗之情。(第68~72 页)6.“九月十二日”、“十一月十一日”、“十二月四日”绿蒂用嘴给金丝雀喂食描绘得活灵活现。她还称维特为“亲爱的”。这既让维特销魂,又让他痛苦发狂。他像喝着由绿蒂亲手酿造的毒酒一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第85~98 页)
  第三编小说情节发展到高潮,故事是由作者转述的,中间还夹杂着维特的几封信。以下章节更值得一看:
  7.圣诞节前夜维特贸然拜访绿蒂,在悲痛欲绝的古歌朗诵中,维特长久以来积压的情感突然迸发了。他对绿蒂的鲁莽举止已经无法控制了,这次见面暗示着两人永别。(第115~123 页)
  8.结尾维特自杀这一节是非常凄惨动人的,他安顿好了一切,给朋友写完了诀别信,就悲壮地走向了他渴望已久的死亡。许多读者到此都不忍卒读,他们为维特洒下了同情的热泪。(第129~133 页)

   精彩语言辑录
  △“谈话间,我尽情欣赏她那黑色的明眸;我整个的魂魅,都让她那活泼怜俐的小嘴与鲜艳爽朗的脸庞给摄走了!她的隽永的谈吐完全迷醉了我,对于她用些什么词我也就顾不上听了!”
  △“尤其当她在谈心时把自己的手抚在我的手上,谈高兴了更把头
  靠近我,使我的嘴唇感觉到从她口里送来的天香,此刻,我真像是让闪电给击中了,身子直往下沉,脚下轻飘飘的完全失去了依托..”
  △“能使人幸福的东西,同时又可以变成他痛苦的根源。”
  △“夜里,我做了一场梦,梦见我与她肩靠肩从在草地上,手握着手,千百次地亲吻;可这幸福无邪的梦欺骗了我,我在床上找她不着。”
  △“唉,我不过是一个漂泊者,是个在地球上来去匆匆的过客!难道你们就不是么?”
  △“多么空虚啊!我的胸口这儿觉得可怕的空虚!——我常常想,哪怕你能把她拥抱在胸口一次,仅仅一次,这整个的空虚就会填满了。”
  △“她看不出,她感觉不到,她正在酿造一种将把我和她自己都毁掉的毒酒;而我呢,也满怀欣喜地接过她递过来置我于死的酒杯,一饮而尽。”
  △“一切都须臾即逝啊;惟有昨天我从你嘴唇上啜饮的生命之火,眼下我感觉它们在我体内燃烧,而目时光尽管流逝,它却永远不会熄灭。”
  △“绿蒂啊,只要能为你死,为你献身,我就是幸福的!我愿勇敢地死,高高兴兴地死,只要我的死能给你的生活重新带来宁静,带来快乐。可是,唉,人世间只有很少高尚的人肯为自己的亲眷抛洒热血,以自己的死在他们的朋友中鼓动起新的、百倍的生之勇气。”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4 20:12 , Processed in 0.760535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